经过十多年的建设,中国终于启动了世界上最灵敏的中微子探测器。《纪事报》报道:江门地下中微子实验装置(JUNO)位于山下700米深处,配备了一个重达2万吨的“液体闪烁体探测器”,中国科学院称其“位于一个44米深的水池中心”。此外,还有一个直径35.4米的丙烯酸球体,由直径41.1米的不锈钢桁架支撑。所有这些探测器周围环绕着超过4.5万个光电倍增管(PMT)。光电倍增管是超灵敏的光探测器。液体闪烁体是一种在电离辐射下发光的液体。在JUNO中,这种液体的成分99.7%是烷基苯,这种成分存在于清洁剂和制冷剂中。 JUNO 的设计者希望,任何穿过其巨型容器的中微子都能与氢原子碰撞,并产生足够的光,以便光电倍增管 (PMT) 探测器阵列能够记录它们的通过,从而产生科学家可以用来进一步了解粒子的数据。这时,读者可能会问,JUNO 将如何捕捉这些难以捉摸的粒子。答案在于该装置的位置——距离两座产生中微子的核电站几十公里。中国科学院的《高能物理杂志》称,JUNO 的试验取得了成功,这表明它将能够帮助科学家理解为什么有些中微子比其他中微子更重,从而我们可以开始对不同类型的粒子进行分类——这是该装置的一个关键目标。该杂志还报道,来自日本、美国、欧洲、印度和韩国的科学家要么已经在使用 JUNO,要么计划在该装置上进行实验。
在 Slashdot 上阅读更多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