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搞英语 → 看世界

翻译英文优质信息和名人推特

Menu
  • 首页
  • 作者列表
  • 独立博客
  • 专业媒体
  • 名人推特
  • 邮件列表
  • 关于本站
Menu

东部时间下午 1 点观看 Relativity Space 尝试将 3D 打印火箭送入轨道

Posted on 2023-03-09

您可能很快就会看到 3D 打印的里程碑时刻。 Startup Relativity Space预计将在东部时间下午 1 点发射 Terran 1,它被称为最大的尝试轨道飞行的 3D 打印物体。您可以通过中午 12 点开始的直播观看卡纳维拉尔角发射首届“好运玩得开心”任务。火箭不包括客户有效载荷。

Terran 1 并非完全由 3D 打印而成,但其质量的 85% 是——包括结构、九个 Aeon 一级发动机和单独的 Aeon Vac 二级发动机。结合自主机器人技术,从理论上讲,建造过程可以减少零件数量、提高设计可靠性、降低发射成本并缩短组装时间。 Relativity 声称它可以在 60 天内用原材料建造 Terran 1,即使是独家任务也只需1200 万美元。用于推进的液态氧和液态天然气的组合也有助于长期可重复使用的努力。它最多可以携带 1,250 公斤(2,756 磅)进入近地轨道,并携带 700 公斤(1,543 磅)进行高空任务。

Relativity 与 Blue Origin、SpaceX 和联合发射联盟 (ULA) 等私人航天竞争对手相比规模较小,但自 2015 年蒂姆·埃利斯 (Tim Ellis) 和乔丹·努恩 (Jordan Noone) 创立以来,它一直享有快速增长和特权使用权。该公司已获得超过 13 亿美元的资金作为2021 年 6 月。与此同时,Ellis 在 2018 年获得了国家航天委员会用户咨询小组的席位。这是继 Blue Origin、SpaceX 和 ULA 之后第四家获准进入卡纳维拉尔角 16 号发射场的公司。

Terran 1 是一种一次性火箭。不过,如果发射成功,它将为预定不早于 2024 年进入轨道的可重复使用的中型 Terran R 火箭铺平道路。新运载火箭准备执行首次火星商业任务(Impulse Space 的火星巡航飞行器和火星着陆器),并将承担近 20 倍于 Terran 1 的有效载荷。Relativity 已经签订了其他 Terran R 任务的合同,包括部署OneWeb 的第二代互联网卫星。最终,Relativity 预见其火箭使用火星上的甲烷执行行星际任务。

当然,挑战在于其他公司并没有停滞不前。 NASA 最近选择了 Blue Origin 的 New Glenn 火箭将科学有效载荷送往火星,而 SpaceX 的长期愿景是使用其 Starship 火箭执行火星任务。 Relativity 的 3D 打印可能有助于降低潜在客户的成本,但不一定会帮助公司赢得原本会参与竞争的业务。

本文最初出现在 Engadget 上,网址为 https://ift.tt/3TXNuGc ?src=rss

原文: https://www.engadget.com/watch-relativity-space-try-to-launch-a-3d-printed-rocket-into-orbit-at-1pm-eastern-163004580.html?src=rss

本站文章系自动翻译,站长会周期检查,如果有不当内容,请点此留言,非常感谢。
  • Abhinav
  • Abigail Pain
  • Adam Fortuna
  • Alberto Gallego
  • Alex Wlchan
  • Answer.AI
  • Arne Bahlo
  • Ben Carlson
  • Ben Kuhn
  • Bert Hubert
  • Big Technology
  • Bits about Money
  • Brian Krebs
  • ByteByteGo
  • Chip Huyen
  • Chips and Cheese
  • Christopher Butler
  • Colin Percival
  • Cool Infographics
  • Dan Sinker
  • David Walsh
  • Dmitry Dolzhenko
  • Dustin Curtis
  • eighty twenty
  • Elad Gil
  • Ellie Huxtable
  • Ethan Dalool
  • Ethan Marcotte
  • Exponential View
  • FAIL Blog
  • Founder Weekly
  • Geoffrey Huntley
  • Geoffrey Litt
  • Greg Mankiw
  • HeardThat Blog
  • Henrique Dias
  • Herman Martinus
  • Hypercritical
  • IEEE Spectrum
  • Investment Talk
  • Jaz
  • Jeff Geerling
  • Jonas Hietala
  • Josh Comeau
  • Lenny Rachitsky
  • Li Haoyi
  • Liz Danzico
  • Lou Plummer
  • Luke Wroblewski
  • Maggie Appleton
  • Matt Baer
  • Matt Stoller
  • Matthias Endler
  • Mert Bulan
  • Mind Matters
  • Mostly metrics
  • Naval Ravikant
  • News Letter
  • NextDraft
  • Non_Interactive
  • Not Boring
  • One Useful Thing
  • Phil Eaton
  • Product Market Fit
  • Readwise
  • ReedyBear
  • Robert Heaton
  • Rohit Patel
  • Ruben Schade
  • Sage Economics
  • Sam Altman
  • Sam Rose
  • selfh.st
  • Shtetl-Optimized
  • Simon schreibt
  • Slashdot
  • Small Good Things
  • Steph Ango
  • Stephen Wolfram
  • Steve Blank
  • Taylor Troesh
  • Telegram Blog
  • The Macro Compass
  • The Pomp Letter
  • thesephist
  • Thinking Deep & Wide
  • Tim Kellogg
  • Understanding AI
  • Wes Kao
  • 英文媒体
  • 英文推特
  • 英文独立博客
©2025 搞英语 → 看世界 | Design: Newspaperly WordPress The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