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人工智能工具降低了创造事物所需的能源成本。它们让创造变得更容易开始,也更容易完成。人工智能可以完成许多创造事物所需的艰苦工作。
当我发挥创造力时,让人工智能包揽所有事情并不会让我感到快乐,但与它们共同创作却让我乐在其中。共同创作感觉就像真正的创作。我的角色仍然需要付出努力,并且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作品的质量、风格和性质。我通常会花30分钟到一个小时在像Midjourney这样的引擎中共同生成一幅图像。我曾花几个小时与人工智能共同撰写一篇文章。所有我最喜欢的东西都需要我作为共同创作者的个人关注和参与。
我的假设是,在不久的将来,人类在人工智能的帮助下创作的大部分创意内容都将只有一个受众。每天创作的大部分艺术作品将主要由其人类共同创作者消费。很少有已完成的艺术作品会被广泛分享——尽管其中一小部分会被广泛分享。
如果未来大多数艺术创作不被分享,那它们为何被创作?创作的乐趣将主要源于创作本身。换句话说,未来大多数的创意作品,其主要目的都将是为了共同创作的喜悦和刺激。
目前,Midjourney、谷歌和Adobe等人工智能公司每天大约生成5000万张图片。这5000万张图片中,只有极少数会在创作者之外分享。如今,静态图像创作的受众已经基本只有一个人。
这些静态图像中很大一部分都是初步的:一张草图、一份初稿、一个涂鸦、一份备忘录、一个短语,并非为了分享。但即使是那些完成的作品,也很少有人分享——因为它们是为了享受创作的乐趣。你可以创造源源不断的美,就像你在花园里漫步或爬山一样——希望捕捉到美丽的瞬间。你或许会尝试分享你的发现,但这并不是你去的原因。你去是为了共同创造它。我认为在花园里散步,或在高山上徒步旅行——这种徒步旅行并非出于交通原因——是一种共同创造的行为。我们与大自然共同创造着我们可能发现的美好瞬间。世界上大多数的美都从未被任何人看到过。当我们邂逅这些风景的瞬间,或某种绝妙的背光,我们便成了唯一的观众。乐趣在于发现它;分享是事后诸葛亮。
我们有一些传统的类似“个人观众”的媒介,比如日记本、速写本、日记和航海日志。这些形式的作品并非旨在与创作者以外的人分享,在某些情况下,正是这种有限的受众群体赋予了它们强大的力量。它们为创作行为带来了一种保护性的孤独感,而这种力量也将成为基于人工智能的“个人观众”的一部分。这类私人艺术作品可以作为更大创作的生成平台。但就数量而言,一位真正的艺术家私下创作的素材可能远多于公开展示的素材。然而,如果你问一位艺术家为什么他们会在笔记本、速写本和日记本里写满东西,他们不会说是因为这些作品质量低劣,而是因为他们热爱创作,享受创作的乐趣。
对于那些主要将艺术视为交流行为的人来说,这种面向个人观众的艺术——传统上存在于日记和素描本中——仍然是一种交流,只不过是针对自我的交流。人工智能以一种奇妙的方式提升了自我交流,因为它的共同创造力扩大了画布,并深化了这种与自我交流的细节。这是一种更广阔的自我探究。
在人工智能增强的世界里,日记、速写本、日记本和其他私人形式的领域将得到扩展。我们的日记、速写本和日记本不再只是记录简单的笔记、涂鸦、快速的印象、细微的观察和其他可以快速完成的行为,而是将包含完整的渲染画作、整部小说、长篇电影以及沉浸式的世界。
这些新的创造将改变长期以来伴随创造而来的时间不对称。此前,作家可能要耗费数年时间创作一本一天就能读完的书;画家可能要花费数月时间创作一幅几秒钟就能看完的画作;一部两小时就能看完的电影可能要投入数百万小时的创作时间。从今以后,创作一部电影可能比观看一部电影更快;合作创作一部历史小说可能比阅读一部历史小说更快;合作制作一款电子游戏可能比玩游戏更快。这将以一种有益的方式将重心从消费转向创造。
我不认为一个社会的总观看时长会超过总创作时长,但基于人工智能的共同创作可以帮助平衡这种不平衡。它让进入创作模式变得更容易——无需观众来证明创作的合理性。从现在开始,大多数艺术作品的默认命运将只有一个观众,并将永远铭刻在创作者的记忆中。虽然其中一些共同创作的作品可能会找到更广泛的受众,甚至其中极小的一部分可能会成为热门作品,但它的主要价值将在于共同创作所带来的直接、赤裸裸的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