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搞英语 → 看世界

翻译英文优质信息和名人推特

Menu
  • 首页
  • 作者列表
  • 独立博客
  • 专业媒体
  • 名人推特
  • 邮件列表
  • 关于本站
Menu

收购 Bungie 后,索尼全力投入直播服务游戏

Posted on 2022-05-27

在今年早些时候收购 Bungie 之后,索尼正在迅速采取行动,将公司的专业知识融入其更广阔的视野。

在周四的投资者介绍中,索尼互动娱乐首席执行官吉姆瑞恩概述了该公司近期的未来,该公司将重点关注不断更新的在线游戏,该游戏的灵感来自 Bungie 的长期热门游戏《命运》。

索尼预计到今年年底将把其 PlayStation Studios 开发预算的 49% 用于现场服务游戏。到 2025 年,索尼计划将这一比例从 2019 年的 12% 提高到 55%。到 2025 年底,索尼预计它将拥有 12 种不同的直播服务游戏,而现在只有一种。

该公司拒绝回答 TechCrunch 关于其哪些特许经营权可能获得实时服务处理的问题,但该演示文稿在其值得注意的单曲列表中引用了战神、地平线紫禁城、蜘蛛侠、最后生还者和神秘海域——玩家第一方头衔。索尼旗下的工作室顽皮狗一直在招聘一款独立的多人游戏,因此《最后生还者》或《神秘海域》的虚拟世界中确实可能会出现一款新游戏。

Bungie 以创建Halo系列而闻名,尽管最近该工作室已成为 Destiny 的代名词,这是该公司在离开 Halo 与 Microsoft后开发的全新科幻系列。与 Halo 一样,Destiny 是一款具有精确、令人满意的机制的未来主义第一人称射击游戏。但《命运》的真正吸引力在于 Bungie 令人印象深刻的无缝在线多人游戏体验,它将玩家带入中心枢纽,在那里他们可以一起探索和执行任务,使其更类似于魔兽世界,而不是像使命召唤这样的传统 FPS。

在与微软分道三年后,Bungie 与动视签订了为期 10 年的合作伙伴关系。该公司最终也与动视分拆,为索尼在今年早些时候以 36 亿美元收购它铺平了道路。在交易的另一边,Bungie 仍将是一个独立的游戏工作室,即顽皮狗。

就在 Bungie 收购公开后,索尼首席财务官 Hiroki Totoki 证实了该公司将 Bungie 的现场游戏服务技术融入其更广泛的游戏产品的计划。

“此次收购的战略意义不仅在于获得非常成功的 Destiny 特许经营权,以及 Bungie 目前正在开发的主要新 IP,还在于将 Bungie 在现场游戏服务领域开发的专业知识和技术融入索尼集团, ”藤木说。

在将 Bungie 纳入旗下的过程中,索尼正在购买大量关于如何构建随时间扩展的在线多人游戏的知识,从而让玩家回归更多。这种体验,通常被称为“现场服务游戏”,解释了 Fortnite 为何仍然是世界上最受欢迎的游戏之一,因为它首次成为头条新闻,以吸引休闲游戏玩家和铁杆流媒体等人进入其丰富多彩、混乱的世界。

这也是一种非常有利可图的商业模式。直播服务游戏通常有一个游戏内店面,邀请专门的玩家购买角色皮肤和服装等数字商品。这些资产循环进出,造成稀缺性并促使玩家花费真实现金来收集它们。在特定的内容季中,《命运 2》和《堡垒之夜》等游戏的玩家可以通过“战斗通行证”付费获得一组特殊的化妆品虚拟商品。

一些现场服务游戏,如《最终幻想 XIV》,要求玩家按月付费才能访问最新内容,而其他游戏则免费。令人高兴的是,如今,大多数免费游戏不再需要通过微软或索尼自己的高级订阅服务进行付费订阅。

实时服务游戏会随着时间的推移添加扩展内容,玩家经常为访问新内容付费,即使核心游戏基本保持不变。对于游戏制造商来说,真正的魅力在于维持一款能够随着时间的推移而生存和成长的游戏,能够持续数年地赚取收入,而不是在发布后几个月就火光冲天。

索尼以 $3.6B 的价格收购了“光环”和“命运”的创作者 Bungie

原文: https://techcrunch.com/2022/05/26/sony-live-service-bungie-destiny/

本站文章系自动翻译,站长会周期检查,如果有不当内容,请点此留言,非常感谢。
  • Abhinav
  • Abigail Pain
  • Adam Fortuna
  • Alberto Gallego
  • Alex Wlchan
  • Answer.AI
  • Arne Bahlo
  • Ben Carlson
  • Ben Kuhn
  • Bert Hubert
  • Bits about Money
  • Brian Krebs
  • ByteByteGo
  • Chip Huyen
  • Chips and Cheese
  • Christopher Butler
  • Colin Percival
  • Cool Infographics
  • Dan Sinker
  • David Walsh
  • Dmitry Dolzhenko
  • Dustin Curtis
  • eighty twenty
  • Elad Gil
  • Ellie Huxtable
  • Ethan Marcotte
  • Exponential View
  • FAIL Blog
  • Founder Weekly
  • Geoffrey Huntley
  • Geoffrey Litt
  • Greg Mankiw
  • Henrique Dias
  • Hypercritical
  • IEEE Spectrum
  • Investment Talk
  • Jaz
  • Jeff Geerling
  • Jonas Hietala
  • Josh Comeau
  • Lenny Rachitsky
  • Liz Danzico
  • Lou Plummer
  • Luke Wroblewski
  • Matt Baer
  • Matt Stoller
  • Matthias Endler
  • Mert Bulan
  • Mostly metrics
  • News Letter
  • NextDraft
  • Non_Interactive
  • Not Boring
  • One Useful Thing
  • Phil Eaton
  • Product Market Fit
  • Readwise
  • ReedyBear
  • Robert Heaton
  • Rohit Patel
  • Ruben Schade
  • Sage Economics
  • Sam Altman
  • Sam Rose
  • selfh.st
  • Shtetl-Optimized
  • Simon schreibt
  • Slashdot
  • Small Good Things
  • Taylor Troesh
  • Telegram Blog
  • The Macro Compass
  • The Pomp Letter
  • thesephist
  • Thinking Deep & Wide
  • Tim Kellogg
  • Understanding AI
  • 英文媒体
  • 英文推特
  • 英文独立博客
©2025 搞英语 → 看世界 | Design: Newspaperly WordPress The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