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搞英语 → 看世界

翻译英文优质信息和名人推特

Menu
  • 首页
  • 作者列表
  • 独立博客
  • 专业媒体
  • 名人推特
  • 邮件列表
  • 关于本站
Menu

中国的科兴生物如何与 BioNTech 的 mRNA 疫苗进行比较

Posted on 2022-04-20

20220423_WOT192.png

2022 年 4 月 19 日

在世界大部分地区,遏制 SARS-CoV-2 传播的严格封锁似乎已成为过去。不在中国。 4 月 19 日,上海进入了严格封锁的第三周,前一天记录了 19,442 例新的传播(当前这一波记录了 10 例死亡)。中断显然会带来巨大的人力和经济成本,但政府似乎没有明确的 B 计划。主要问题是中国的老年人接种疫苗不足。但是,至少一剂或两剂疫苗的效果不如其他地方广泛使用的 mRNA 疫苗,这无济于事。

香港大学的一项研究首次比较了中国科兴疫苗与 BioNTech 开发的 mRNA 疫苗对抗病毒 Omicron 变体(大多数国家由辉瑞公司制造,香港由 Fusan Pharma 制造)的有效性。两种疫苗都有效:在三剂疫苗中,估计它们可以为所有年龄组提供超过 90% 的针对严重疾病和死亡的保护。但如果没有加强剂,两种疫苗之间就会出现显着差异。 BioNTech 注射两剂后,各年龄组的保护性为 75-96%。然而,科兴生物的范围为 44-94%。对于80岁及以上的人来说,差异更加明显。当时最好的估计是 BioNTech 疫苗的 85% 和 Sinovac 的 60%。换句话说,两种疫苗在每剂疫苗中都提供了越来越多的保护,但并不相同。

估计值受到通常的警告。作者告诫说,第三剂的有效性更高可能部分是由于它的给药时间最近。轻度感染也可能未被发现,疫苗接种与危险行为和潜在疾病之间的联系也发挥了作用。尽管没有面对面的临床试验那么严格,但该研究提供了迄今为止这些疫苗如何对抗 Omicron 的最佳证据。

中国疫苗在限制感染方面也可能不太有效。对于香港 60 岁以下的人来说,德国开发的疫苗仅在注射一次后就显着限制了即使是轻微的 Omicron 病例。相比之下,对于轻度感染,科兴生物注射一剂或两剂后没有可检测到的影响,三剂后仅提供了 mRNA 疫苗一半左右的保护作用(约 40%)。

对中国的影响是严峻的。根据该国国家卫生委员会的数据,仅略超过 50% 的人口得到了加强,截至 3 月 17 日,不到一半的 70 岁以上的人接受了第三剂。许多老人根本没有接种疫苗。中国最初只批准为 60 岁以下的健康人注射疫苗,这导致人们担心 它们可能会有危险。由于疫苗在限制感染方面的作用较差,因此传播率会很高。尽管中国政府在 4 月 4 日批准了另一款国产 mRNA 候选疫苗进行临床试验,但这些疫苗尚未投入使用。推动老年人接种疫苗,以及那些已经接种疫苗的人,似乎是恢复正常的唯一途径。

深入挖掘
我们所有与大流行有关的故事都可以在我们的冠状病毒中心找到。您还可以找到显示全球疫苗推广、各国死亡人数过多以及病毒在欧洲传播的追踪器。

原文: https://www.economist.com/graphic-detail/2022/04/19/how-chinas-sinovac-compares-with-biontechs-mrna-vaccine

本站文章系自动翻译,站长会周期检查,如果有不当内容,请点此留言,非常感谢。
  • Abhinav
  • Abigail Pain
  • Adam Fortuna
  • Alberto Gallego
  • Alex Wlchan
  • Answer.AI
  • Arne Bahlo
  • Ben Carlson
  • Ben Kuhn
  • Bert Hubert
  • Bits about Money
  • Brian Krebs
  • ByteByteGo
  • Chip Huyen
  • Chips and Cheese
  • Cool Infographics
  • Dan Sinker
  • David Walsh
  • Dmitry Dolzhenko
  • Elad Gil
  • Ellie Huxtable
  • Ethan Marcotte
  • Exponential View
  • FAIL Blog
  • Founder Weekly
  • Geoffrey Huntley
  • Geoffrey Litt
  • Greg Mankiw
  • Henrique Dias
  • Hypercritical
  • IEEE Spectrum
  • Investment Talk
  • Jaz
  • Jeff Geerling
  • Jonas Hietala
  • Josh Comeau
  • Lenny Rachitsky
  • Lou Plummer
  • Matt Stoller
  • Mert Bulan
  • Mostly metrics
  • News Letter
  • NextDraft
  • Non_Interactive
  • Not Boring
  • One Useful Thing
  • Phil Eaton
  • Product Market Fit
  • Readwise
  • ReedyBear
  • Robert Heaton
  • Ruben Schade
  • Sage Economics
  • Sam Altman
  • selfh.st
  • Shtetl-Optimized
  • Simon schreibt
  • Slashdot
  • Small Good Things
  • Taylor Troesh
  • Telegram Blog
  • The Macro Compass
  • The Pomp Letter
  • Thinking Deep & Wide
  • Tim Kellogg
  • 英文媒体
  • 英文推特
  • 英文独立博客
©2025 搞英语 → 看世界 | Design: Newspaperly WordPress The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