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搞英语 → 看世界

翻译英文优质信息和名人推特

Menu
  • 首页
  • 作者列表
  • 独立博客
  • 专业媒体
  • 名人推特
  • 邮件列表
  • 关于本站
Menu

一个人要成为“不同的人”需要什么?

Posted on 2022-05-25

一个人可以经历哪些变化而不成为另一个人?例如,如果一种退行性疾病使您的身体瘫痪,那么显然仍然是您以这种转变的状态存在。但是,如果这种疾病改变了你的思想,损害了你的记忆力或导致了彻底的性格改变呢?这个新的“你”会与转型前的那个完全不同吗?

难以回答这个问题的部分原因是它的模棱两可。想象一下,有一天你看到了我的父亲约翰,然后是他的双胞胎兄弟乔,然后你把乔指给我看,说你刚刚看到他。我可能会纠正你说你现在看到的人和你昨天看到的人是不同的人。但是,当我们询问疾病后存在的人是否与以前不同的人时,这就是我们的意思吗?

或者更像是这样:一个人去参加战争,在那里他经历了巨大的恐怖,而在他回来时,他的家人发现他与他离开时完全不同。这与您对约翰和乔的困惑不同(与战后出现在门口的人碰巧是冒名顶替者的情况不同)。家人理所当然地认为那个离开然后回家的人的继续存在。令他们困扰的是,他已经变了,以至于除了外表,他都认不出来了。同样的观点似乎适用于退行性疾病:如果不是你在它之后存在,那么你所爱的人就没有理由像他们那样哀悼你的状态。但是,当我们经常说疾病(或战争、吸毒、离婚或濒死体验……)使您变成了另一个人时,我们的意思是什么?

再举一个例子——想象一下,思考一种能彻底改变你价值观的生活经历。哲学家LA Paul 称这是一种变革性的经历,例如当父母声称第一眼看到他们的新生婴儿时,他们就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考虑到这种彻底改变的前景,你应该允许它发生吗?也许你现在喜欢周六的深夜和慵懒的周日早午餐,而你作为父母的人会喜欢——或者至少声称喜欢——长时间的睡前常规和周六早上的游泳比赛。你会完全是一个不同的人!然而,你必须成为这个不同的人,否则这种变化的前景不会让你担心。你在问自己:我应该成为这样的人吗?让别人在父母的生活中找到乐趣可能会让你感到困惑,但显然不会以同样的方式困扰你。

一些哲学家,最著名的是约翰洛克,试图通过区分人类的持续存在和人类的存在来澄清这种情况。洛克通过想象王子的灵魂被转移到鞋匠的身体中来激发这种区别。假设鞋匠现在拥有王子之前所有的基本心理特征,我们会不会说这个人(这个人)不知何故变成了另一个人?那么,同样地,我们是否可以说士兵从战争中归来,他的家人的警报是对他们认识的人发生变化的反应,而离开的人已不复存在——同样,这是一种变革性的经历,或退行性疾病,可以改变你的样子,从而使你成为一个不同的人吗?

当有人告诉你她作为一个人的身份时,她的回答将反映她的认同感。

这种解决方案不能令人满意,因为它将人格概念视为完全抽象和形而上学的东西。无论一个人的概念对我们有什么作用,它都必须与我们对“你”和“我”这两个词的使用密切相关,并通过这些词与“他”和“她”联系在一起。当你考虑是否要经历一次变革性的经历时,关键的问题是你是否应该变成这样。同样,毫无疑问,从战争中归来的男人与离开的男人所欠的债务相同,他的所作所为也与同一个女人结婚,等等。如果一个人的概念对任何事情都有好处,那么它一定是这种判断的基础。

那么,当我们说某人与以前不同的人时,我们真正的意思是什么?

一个简单的答案是,我们用这些词来指代很大程度的变化,重点是那些我们认为对“人格”最核心的心理特征。这么理解,说战后归来的人与以前“不同的人”,意思是说他在那些重要的方面大相径庭。对于改变患者性格的退行性疾病也是如此。但这个答案的问题在于,当我们以试图解开包装的方式使用“不同的人”时,我们通常指的是完全不同的——而不是某些特定特征变化的渐变。

哲学家文森特·德斯科姆在他的《令人困惑的身份》(2016 年,斯蒂芬·亚当·施瓦茨翻译)一书中提出了一个更复杂的答案,其中他强调了我们使用身份语言的独特方式。当有人告诉你她作为一个人是谁时,她的回答将反映她的身份感,说话更像是“你到底是什么?” ——她的人生目标和目的——而不是“你叫什么名字,你来自哪里?”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的身份不是遗传给我们的“固定”品质,而是我们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塑造和确定的东西。也许,当我们说某人已经变成了一个不同的人时,我们的意思是他们会对自己的身份给出不同的描述,而这种情况已经发生了如此根本的变化,以至于他们现在认为是完全不同的人。

这个分析有很多话要说。但这不能完全解释我们所说的“同一个人”和“不同的人”是什么意思,因为在许多其他情况下使用相似的语言,而没有任何相关的自我认同变化。例如,如果我把我的坏车带到商店,机械师把它退回来,外观闪闪发光,引擎发出咕噜咕噜的声音,我可能会说它现在和我带来的车不同——但我当然不会这并不意味着我得到了一辆属于别人的汽车。同样,如果一位作者将她的手稿寄给出版商,并在将其情节颠倒并删除了许多重要段落的情况下将其取回,她可能会说这与她写的那本书不是同一本书,尽管没有任何暗示邮件混淆了.在这两种情况下,我们使用“相同”和“不同”的语言只是为了让我们对人和人格感兴趣,但没有假设我的汽车或作者的书的身份是那些物品的东西能够塑造或决定。

声称某人已经成为另一个人的说法可以用来证明将他们从我们的生活中剔除的正当理由

尽管如此,Descombes 的叙述使我们更接近于回答一个人变成另一个人的意思这个谜题。正如一个人的身份与她的真正意义有关——也就是说,她的热情为她的生活指明了方向——我们可以将同样的概念应用到汽车或书籍之类的东西上:例如,被要求说出她的这本书真的是关于,作者可能会称之为失恋的凄美故事。 (同样,我会称我的汽车为旧车。)这样说是对这本书的本质,或者使它成为这本书的定义性事物的主张。如果,在编辑剪辑之后,这本书读起来像海滨浪漫,那可能是完全不同的书的理由。

因此,当我们对因疾病、战争或其他原因改变的人使用“相同”和“不同”时,也许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在这里,谈论你的“真正意义”并不一定与决定或确定自己身份这一方面的能力有关——尽管,就成熟的人类而言,他们可能会被证明是密切相关的:也许我的身份,或者我的身份,一般来说就是我所说的。那么,让我成为一个不同的人,就等于让我成为,因此准备说我是,“关于”一些完全不同的东西。

最近,哲学家和认知科学家 Joshua Knobe 及其合作者以令人钦佩的细节提出了类似的论点。根据 Knobe 的说法,我在这里关注的“相同”和“不同”的使用与某人或某物的真正含义有关——例如,当你说收音机中的一首衍生歌曲时从某种意义上说它是朋克摇滚,但是,如果您考虑成为朋克摇滚意味着什么,您将不得不说它根本不是真正的朋克摇滚。这种说法的背后是一种感觉,即一首歌可能缺乏朋克摇滚的本质,或者说它的真实本质,即使它体现了它的一些表面特征。或许让一个人完全变成另一个人的变化,就是这样一个维度的变化。

如果这是正确的,那么说某人已经变成了另一个人,无论是通过战争、痴呆症还是为人父母,这在道德上的结果是什么?是什么让这些判断以它们明显的方式对我们很重要?它们对我们如何对待彼此、如何生活有什么意义?

有时,声称某人已经变成了另一个人,这可以用来证明将他们从我们的生活中剔除,或者把他们当作熟人对待。这在某些情况下是有道理的:例如,如果你和一个同学曾经因为对朋克摇滚的共同热爱或共同的宗教信仰而结缘,那么,如果他们失去了这种爱或这种信念,这可能是适当的你解散你的友谊。在这种情况下,曾经是你朋友的人不再是“关于”作为你们关系基础的事情。从你的朋友那里听到她的变化,你会发现自己在问:你是谁?为了你的友谊,你认识的人已经走了。

但并不是所有的人际关系都是这样的。你结婚的人,或者父母、孩子或年长的亲戚,并不是仅仅因为共同的激情或目的而与你联系在一起的人。你与他们的关系比这更深,它的基础是你们共同的生活。人们有时会以可能对他们的生活产生根本性影响的方式改变,这是人类的一部分。但我们的激情和目标并不是决定我们是谁的唯一因素。我们的生活还取决于我们对亲人做出的不可撤销的承诺,以及将父母、孩子、兄弟姐妹和亲属联系在一起的纽带。为了了解我们自己和彼此,了解我们的真实身份和身份,我们需要认识到我们身份的这些方面,这些方面不会那么容易改变。

原文: https://psyche.co/ideas/what-does-it-take-for-someone-to-become-a-different-person

本站文章系自动翻译,站长会周期检查,如果有不当内容,请点此留言,非常感谢。
  • Abhinav
  • Abigail Pain
  • Adam Fortuna
  • Alberto Gallego
  • Alex Wlchan
  • Answer.AI
  • Arne Bahlo
  • Ben Carlson
  • Ben Kuhn
  • Bert Hubert
  • Bits about Money
  • Brian Krebs
  • ByteByteGo
  • Chip Huyen
  • Chips and Cheese
  • Cool Infographics
  • Dan Sinker
  • David Walsh
  • Dmitry Dolzhenko
  • Elad Gil
  • Ellie Huxtable
  • Ethan Marcotte
  • Exponential View
  • FAIL Blog
  • Founder Weekly
  • Geoffrey Huntley
  • Geoffrey Litt
  • Greg Mankiw
  • Henrique Dias
  • Hypercritical
  • IEEE Spectrum
  • Investment Talk
  • Jaz
  • Jeff Geerling
  • Jonas Hietala
  • Josh Comeau
  • Lenny Rachitsky
  • Lou Plummer
  • Luke Wroblewski
  • Matt Stoller
  • Mert Bulan
  • Mostly metrics
  • News Letter
  • NextDraft
  • Non_Interactive
  • Not Boring
  • One Useful Thing
  • Phil Eaton
  • Product Market Fit
  • Readwise
  • ReedyBear
  • Robert Heaton
  • Ruben Schade
  • Sage Economics
  • Sam Altman
  • Sam Rose
  • selfh.st
  • Shtetl-Optimized
  • Simon schreibt
  • Slashdot
  • Small Good Things
  • Taylor Troesh
  • Telegram Blog
  • The Macro Compass
  • The Pomp Letter
  • thesephist
  • Thinking Deep & Wide
  • Tim Kellogg
  • 英文媒体
  • 英文推特
  • 英文独立博客
©2025 搞英语 → 看世界 | Design: Newspaperly WordPress Theme